马斯克:考虑建大学培养机器人编程人才,未来跨星际旅行将成为可能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就“下一个颠覆性创新”主题展开讨论。当被问及特斯拉是否考虑建立一所大学,马斯克表示,实际上他们也想过建立大学这件事,尤其是关于机器人编程方面的教学。“现在没有太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多现代化工厂又非常需要机器人,机器人很容易买,但是需要做编程,目前缺少这方面的人才。这个是特斯拉可以做的事情,我觉得这个可以在将来做。”
近日,来自深圳鑫君特的脊柱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成功获得NMPA注册证,该获批产品为我国国产首家导航+手术操作的全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据悉,此次鑫君特获批的脊柱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包含自主研发的术前规划,手术导航和主动置钉等模块,其中手术导航更是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壁垒,结束了我国采用进口设备作为导航基础系统的历史。
我国科研团队首次提出柔性可穿戴器件供电系统评价指标
我国科研人员在柔性可穿戴器件供电系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使得未来可穿戴设备的电池设计有望标准化,供电系统更加智能。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能源与环境科学》上。来自西南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跨学科合作,对热电、运动及无线电波等能量源在可穿戴器件上的应用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了柔性可穿戴器件供电系统的评价指标,用于对柔性可穿戴系统的电源性能、能量转换机制、弯曲或拉伸条件下的功率折减等进行评估。 审稿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代表了未来柔性可穿戴器件供电系统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有助于未来根据智能家居、人体健康监测、土木基础设施检测等不同应用场合需要对可穿戴设备的电源进行选型,从而推进可穿戴设备的设计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供电智能化水平。
山西太原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在10千伏漪苑线32号杆顺利完成山西省首例机器人带电接火作业。据介绍,10千伏带电作业机器人应用三维环境建模、视觉识别等智能技术,可实现对导线的自主识别定位和规划作业路径,代替人工完成剥线、穿线和搭火等工作。当天,在作业现场,带电机器人代替操作人员靠近线路,通过雷达开始环境扫描建模,识别目标导线,确定接火位置,剥切导线绝缘层。剥线结束后,绝缘斗内的作业人员利用绝缘杆辅助将引线穿入线夹,再由机器人拧紧线夹螺栓。整个带电接火作业在45分钟内完成。
MIT研发出塑料聚合物电缆,传输速度是USB的10倍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由高频硅芯片和与只有发丝直径大小的聚合物电缆组合而成,信息传输速度比USB快10倍。这种新型数据传输系统不但能提高未来数据中心的效率,而且可以为航天器、自动驾驶汽车等有着丰富数据的大型设备减轻负荷。这项研究在2月的IEEE国际固态电路会议上进行了介绍。主要作者是MIT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EECS)的博士生Jack Holloway,合著者包括EECS副教授Ruanan Han和Intel的高级研究员Georgios Dogiamis。
英国皇家理工学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做了一场实验。在实验中,机器人与北欧语言熟练程度不同的人一起玩瑞典文字游戏。他们发现,通过将目光转向不太熟练的玩家,机器人甚至可以吸引最不情愿的参与者的参与。研究结果提供了证据,证明机器人可以在教育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机器人凝视可以改变群体动态——改变人们在某种情况下所扮演的角色。”研究人员说。“我们的工作建立在此基础上,并进一步表明,即使活动所需的技能不平衡,机器人的注视仍然可以影响参与者的贡献。”这项研究发表在ACM/IEEE人机交互国际会议上。
近日,日本神奈川县进行了“送药机器人”的运行试验。这款机器人可以自动行驶,最高行进速度为小时4公里,和人步行的速度相当。医生开好处方后,机器人可以将处方药送到附近的患者家中,若行驶途中出现紧急情况,机器人控制中心还可以进行远程操控。
该文章内容转载自 山西新闻、腾讯网、ScienceAI、新浪网、工业机器人大咖